法拉奇若掌權,英國或走向自我瓦解

最近多項全國民調顯示,改革黨(Reform UK)已在支持度上領先工黨。Ipsos 的最新調查指出,改革黨支持率達 34%,領先幅度約九個百分點。選民對傳統兩大黨長期無力改革的失望,使法拉奇得以以「反建制」之姿崛起。然而,他所提出的主張,並非重塑英國,而是解構它。一旦改革黨真正掌權,英國恐怕將面臨不僅是經濟動盪,更是國家根基的崩裂。

法拉奇曾公開讚揚前首相卓慧思於 2022 年推出的「迷你財政預算案」,稱那是「自 1986 年以來最好的保守黨預算」。這番言論在當時引發廣泛批評。該預算案隨即導致市場恐慌、英鎊暴跌、債券收益率飆升,並最終逼使卓慧思下台。這段歷史揭示了法拉奇的經濟觀:他推崇無約束的減稅與市場自由化,即使這樣的做法已被事實證明會摧毀信心。如今他再以相似口號競逐權力,風險可想而知。

更具破壞性的,是他主張讓英國退出《歐洲人權公約》(ECHR)。這不僅是外交或法律上的姿態,而是可能導致聯合王國(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)走向解體的導火線。北愛爾蘭的《貝爾法斯特和平協議》以 ECHR 為核心保障,一旦退出,協議的法律基礎便動搖,地方社會可能再度陷入對抗。蘇格蘭則早已表明希望留在人權體系與歐盟框架內,倫敦若一意孤行,獨立呼聲勢必高漲。英國的統一由此可能先在北愛破裂,再在蘇格蘭延燒,最終撕裂整個國家。

退出 ECHR 亦將使英國與歐盟及歐洲自由貿易區的司法與經濟合作幾近停擺。根據《英歐貿易與合作協定》條款,倘若英國不再遵守人權公約,歐盟可終止司法協作、警務合作及資料共享。此舉將令跨境貿易風險上升、法律成本倍增、物流與供應鏈運作受阻。企業須承擔更高的保險與合約風險,進口成本隨之上漲。最終受害的將是普通家庭,通脹壓力將更難緩解。英國在歐洲經濟體系中將變得孤立,物價高漲與投資信心下滑將同時發生。

在經濟政策上,改革黨提出的諸多主張被獨立財政研究所(IFS)批評為「無資金承諾」。法拉奇聲稱要大幅減稅、削減「浪費」支出、限制合法移民、重組央行制度,卻未說明資金來源。這種憑空許諾的做法極易引發市場恐慌。若政府最終只能依靠舉債填補缺口,信譽必然下滑。債券利率上升、貨幣貶值、通脹惡化,將重演卓慧思時期的危機。那場迷你財政預算案的教訓,似乎法拉奇並未吸取。

同樣危險的,是改革黨在能源與基建上的倒退。法拉奇主張廢除淨零排放目標、停止高鐵 HS2 計劃,即使後者屆時已接近完工。這意味著放棄長期增長與產業現代化。可再生能源與基建投資原是推動就業與地區發展的關鍵引擎,如今卻成為政治口號下的犧牲品。投資者面對政策反覆,必然撤資觀望。英國自脫歐以來潛在 GDP 已下降約四個百分點,若再疊加此類錯誤路線,經濟前景將更加黯淡。

移民政策則暴露了改革黨的自相矛盾。他們宣稱要「驅逐非法移民」並「收緊合法移民」,卻忽略英國的醫療、科研與高等教育體系高度依賴海外人員。NHS 中近五分之一醫護人員為外籍,留學生學費亦是大學營運命脈。若改革黨執政並全面收緊入境,醫療與教育勢必陷入人手危機,地方經濟亦將受到連鎖衝擊。結果是合法移民被誤傷,而非法移民問題依舊難解。

整體而言,法拉奇的政治工程既不務實也不穩健。他以「奪回控制權」為口號,實際卻是在推動一場從制度、經濟到國家結構的自我瓦解。退出 ECHR 可能導致聯合王國解體,無資金政策會引發財政與通脹危機,逆轉能源轉型與基建投資將削弱生產力,而收緊移民則會摧毀公共服務。真正的國家主權,不在於築牆,而在於維持開放、穩定與可信的體系。若法拉奇的路線成真,英國將在民粹的鼓聲中,踏上一條自毀的道路。


延伸閱讀
Ipsos:Reform UK 領先數據與民調解讀 – https://www.ipsos.com/en-uk/reform-ipsos-record-9-point-lead-over-labour-public-satisfaction-government-nears-lowest-point
Policy Exchange:ECHR 與北愛和平協議分析 – https://policyexchange.org.uk/wp-content/uploads/The-ECHR-and-the-Belfast-Good-Friday-Agreement.pdf
Chatham House:退出 ECHR 的經濟與政治風險 – https://www.chathamhouse.org/2023/03/uk-must-not-sleepwalk-leaving-echr
IFS:改革黨政綱財政可行性分析 – https://ifs.org.uk/articles/reform-uk-manifesto-reaction

法拉奇若掌權,英國或走向自我瓦解 Read More »

風與日的新秩序:從特朗普的誤判到綠能跨越時代的來臨

世界能源版圖正在悄然重排。二〇二五年上半年,風能與太陽能的發電量首度超越煤炭,標誌著人類能源史的一個分水嶺。根據能源研究機構 Ember 的最新報告,全球電力需求年增約 2.6%,而風與日的貢獻總量卻達到新增需求的 109%。換言之,全球電力的所有增長都來自可再生能源。這是多年政策推動、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的成果,也揭示出一個關鍵轉折:能源增長不再以碳為代價。

然而,就在這個歷史時刻,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卻在聯合國大會上批評中國「幾乎沒有風場」,卻「把風機賣到全世界」。這番言論雖博取掌聲,卻完全偏離事實。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風能市場,風電裝機容量約佔全球四成,也是太陽能製造的主導者,控制超過八成產能。特朗普的批評反映了政治語言的簡化與誤導,也掩蓋了真正的問題:世界的確過度依賴中國供應。當中國在光伏、電池與風機零組件上擁有壟斷性優勢,地緣風險與產業安全便成為全球綠能轉型的隱憂。

中國在過去十年間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革命。由於大規模生產與供應鏈整合,風機與太陽能板價格在全球普遍下降六至八成,使可再生能源在經濟上首次可與煤炭競爭。但集中式生產的副作用也日益明顯。若中西關係惡化、出口受限或運輸中斷,全球項目將面臨延誤與漲價。國際能源署警告,若要維持 2030 年的淨零路徑,全球光伏產能仍需倍增,而供應鏈集中化可能拖慢進程。因此,去風險化成為各國新共識——並非與中國脫鉤,而是在歐洲、印度、東南亞與美洲建立更多生產基地,讓製造更分散、更有韌性。

可再生能源的崛起,也暴露電力系統本身的瓶頸。風與日的出力受天氣與時段限制,若電網與儲能建設未跟上,將出現「有電卻輸不出」的矛盾。中國與印度的風光增長足以抵銷需求擴張,但歐美因水力不足與電網老化,短期內仍不得不依靠化石燃料補位。真正的挑戰,不在於能否造出更多風機與面板,而在於能否同步升級電網,投資儲能與跨區調度,讓綠能供應穩定可靠。

在世界的另一端,許多開發中國家則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。對它們而言,綠能不是補充,而是起點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乍得,全國電氣化率僅約 6%,但近期啟用的 Noor Chad 太陽能電站及微電網專案,預計可為約二十七萬四千戶家庭首次提供穩定電力。對長期依賴柴油機的村落而言,這不只是能源革命,更是社會躍遷。太陽能比建煉油廠、修輸油管或設加油站便宜得多,也更快落地。南美的阿根廷同樣在轉型中受益,其風電與太陽能裝機在短短五年內翻倍,成為吸引外資與創造就業的新引擎。

這些例子證明,能源轉型並非富國專利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,綠能代表一種跨越式機會——它讓他們跳過化石燃料時代,直接進入低碳經濟。若國際社會能提供融資、技術與保險支持,這些新興市場或將成為全球能源增長的新動力。綠能的公平分佈,也有助於減輕對中國製造的依賴,實現真正的多極化能源秩序。

特朗普的誤判或許荒謬,但他意外地提醒了世界:若能源轉型過於集中於單一國家,其成果終將脆弱。未來的綠色時代,不能只倚賴某個供應者或某片大陸。可再生能源超越煤炭只是開端。真正的拐點,是世界能否建立起更安全、更分散、更公平的能源體系。當風與日照耀全球,能否同時照亮所有人的未來,將決定這場革命能否持久。


延伸閱讀
1️⃣ Ember – Global Electricity Mid-Year Insights 2025
https://ember-energy.org/latest-insights/global-electricity-mid-year-insights-2025/

2️⃣ The Guardian – Global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surpasses coal for first time
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environment/2025/oct/07/global-renewable-energy-generation-surpasses-coal-first-time

3️⃣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– Solar PV Global Supply Chains 2025
https://www.iea.org/reports/solar-pv-global-supply-chains

4️⃣ World Bank – Access to Energy in Chad
https://www.worldbank.org/en/news/press-release/2022/03/24/afw-tchad-accelere-son-acces-a-energie

5️⃣ Argus Media – Argentina’s Renewables to Get Boost in 2025
https://www.argusmedia.com/en/news-and-insights/latest-market-news/2638419-argentina-s-renewables-to-get-boost-in-2025

風與日的新秩序:從特朗普的誤判到綠能跨越時代的來臨 Read More »

英國最成功政黨的衰落

保守黨黨魁栢丹娜(Kemi Badenoch)在曼徹斯特舉行的年度大會上公布了一系列新政,聲稱要重塑英國的未來。從退出《歐洲人權公約》(ECHR)到削減外援、廢除商業稅與印花稅、撤回淨零碳排放目標、成立移民遣返部隊、削減四百七十億鎊開支、推出「首職獎金」等,這些口號排列起來氣勢十足,卻缺乏一致邏輯與長遠思考。對一個正在失去民心的政黨而言,這樣的政策更像是政治焦慮的表現,而非有計劃的改革。

退出《歐洲人權公約》是最具破壞力的主張。ECHR 是《貝爾法斯特協議》的法律支柱,也構成英歐貿易協定的重要條件。一旦退出,北愛和平與對歐貿易都將陷入不確定。這不只是法律問題,而是憲政與外交的根基動搖。保守黨以「主權」之名行破壞制度之實,最終恐將失去英國作為穩定民主國家的信譽。對外脫歐,對內削權,這種政治路線很難令人放心。

氣候政策的倒退更令人失望。栢丹娜聲稱淨零目標過於昂貴,卻忽略了可再生能源價格的急劇下降。無論海上風電還是太陽能,如今都已是最便宜的電力來源。未來兩年,英國將有多個大型風場與太陽能電站陸續投產,若保守黨持續推進轉型,本可收割經濟與環境雙重成果。相反,選擇退縮不僅讓英國錯過投資機會,也背離了對下一代的責任。當全球都在爭取綠色經濟主導權,英國卻向後走,這既不聰明,也不保守。

如今的保守黨,與港人熟悉的昔日保守黨早已判若兩黨。昔日戴卓爾夫人推動自由市場與工會改革,馬卓安維持歐洲合作的穩健路線,彭定康在香港推行民主改革,這些人代表的是理性、務實與責任。保守黨長期以來是英國政治中最成功的政黨,過去一個世紀裡大部分時間都在執政。然而在栢丹娜領導下,它正迅速失去中間立場與現實感,轉而迎合右傾民粹。前黨主席彭定康勳爵(Lord Chris Patten)警告說,保守黨「越右傾就越民粹,越民粹就越不受歡迎,而越不受歡迎又會變得更右」。這場惡性循環,正是今日保守黨的真實寫照。

財政與外交政策同樣顯得浮面。栢丹娜提議將外援降至國民收入的 0.1%,宣稱這是「回歸國家利益」。但對一個仍屬富裕國家的英國而言,外援不只是慈善,而是影響力與安全的延伸。當英國撤出援助領域,空出的真空只會被其他國家——例如中國——迅速填補。她又聲稱要削減四百七十億鎊開支,用以資助稅制改革與新計劃。問題在於,這個削支承諾的基礎並不穩固。多家評論者形容它「幾乎不可能兌現」,媒體也指出保守黨從未交代具體削減方式或財源安排。若根本假設站不住腳,那整個財政藍圖就成為紙上談兵。值得肯定的是,廢除商業稅與印花稅在原則上確有其理。前者能減輕高街負擔,後者有助促進房屋流動性與經濟活力。但問題不在構想本身,而在缺乏周詳的資金規劃。若沒有明確、可持續的方案,再好的政策也會被視為政治修辭,而非可行改革。

最新的 YouGov 民調顯示,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支持度同為 17%,僅比綠黨高出五個百分點。對一個曾長期主宰英國政治的政黨而言,這是歷史性低谷,也是一種警訊。選民對栢丹娜的新政並不買帳,反而以冷漠與疏離回應。當一個大黨被邊緣化,不是因為它改革得不夠激進,而是因為它失去了可信的方向。若保守黨繼續向右傾斜,迎合極端選民,它不會爭取到改革黨的支持,卻會失去中間選民。最明智的策略本應是靜觀其變,等待改革黨的內部分裂與自我瓦解;可惜,栢丹娜選擇了相反的路,讓政黨陷入自我毀滅的循環。

栢丹娜或許真心相信「勇敢改革」,但勇氣並非逆行。當理性被口號取代、長遠被短期掩蓋、現實被幻想遮蔽,政治就變成姿態。英國需要的是能面對事實、敢作決斷、又願意合作的領導,而不是以對抗為榮的政客。若保守黨繼續在錯誤的方向上加速,最終失去的不只是權力,而是存在的意義。

英國最成功政黨的衰落 Read More »

退出歐洲人權公約將令英國長久衰敗

英國政壇近月再次燃起激烈爭論。保守黨領袖 Kemi Badenoch 在黨大會上宣布,若重返執政,將帶領英國退出《歐洲人權公約》(ECHR),以「英國版權利法案」取而代之。Reform UK 長期鼓吹同一主張,聲稱歐洲法院阻礙英國驅逐非法移民。兩黨如今唱同調,把退出 ECHR 包裝成「收回主權」的象徵。這種言辭雖能迎合部分選民情緒,卻可能動搖英國制度根基,使整個聯合王國陷入分裂與孤立。

《歐洲人權公約》並非外來產物,而是由英國在戰後主導起草。邱吉爾希望歐洲不再重蹈極權與戰火,於是促成公約與歐洲理事會的誕生。如今英國若退出,將與俄羅斯並列成為唯一離開的歐洲國家,而白俄羅斯甚至從未加入。從倡議者變成逃兵,象徵英國放棄戰後秩序的精神遺產,也損害它作為法治與人權守護者的國際聲譽。

要理解後果,必須從北愛爾蘭談起。《貝爾法斯特協議》讓北愛走出三十年衝突,建立和平與自治的框架。協議明確要求,北愛法律須完全遵守《歐洲人權公約》,公民可因不公而上訴至史特拉斯堡人權法院。這不只是程序設計,而是和平的支柱。倘若英國退出,北愛的「權利不減」原則將被破壞,《溫莎框架》下的對等保障條款亦失效。歐盟屆時可啟動爭端程序,愛爾蘭政府與民族主義陣營將據理要求重新檢討邊界與憲制安排。結果,愛爾蘭統一公投的壓力將急速上升。

對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」而言,北愛不僅是一塊領土,更是「聯合」的象徵。失去它,整個國家將失去平衡。蘇格蘭的獨立聲音早已再起,威爾士自治意識亦在增強。北愛若陷動盪,聯邦結構將難以為繼。英國維持北愛和平,不只是外交禮節,而是憲制生存的必要條件。

退出 ECHR 的後果亦會波及經濟。英歐《貿易與合作協定》規定,若任何一方不再受《公約》約束,司法與警務合作可立即中止。屆時,歐洲刑警資料互通、跨境引渡與犯罪情報將全部凍結。更重要的是,信任一旦消失,歐洲企業會重新審視英國的法律穩定性,貿易壁壘隨之上升,供應鏈延誤、監管重疊、合規成本飆升。倫敦政經學院研究指出,脫歐後非關稅壁壘已令英國食物價格顯著上漲。若司法合作再度破裂,進口食品通脹將雪上加霜。當超市貨架上的牛奶與麵包再貴一成,政治口號的甜味便會化為生活的苦澀。

經濟只是開始,更嚴重的是法治與國際信譽的動搖。歐洲人權法院一直是英國公民面對政府的最後保障,許多有爭議的判例——拘留權、言論自由、家庭團聚——正因有史特拉斯堡作為終審監督,政府才必須守法。若退出,英國將成為自己裁決的被告。政府權力失去外部約束,法官難以維持獨立審視。長遠而言,這將削弱公眾對司法制度的信任,也讓外資對倫敦金融中心的法律保障產生疑慮。當國際企業不再確信合同能獲公平審理,資本將悄然離開。

有人說退出 ECHR 可「奪回邊界控制」,但這只是民粹幻象。移民問題的癥結在政策與執行,而非公約本身。把所有困難歸咎於人權法庭,不過是轉移視線。真正的主權來自守信與自律,並非任意毀約。英國若連自己設計的制度都不願遵守,外界又怎會信任它的條約承諾?

ECHR 保障的權利——生命、自由、公正審訊、言論與信仰——構成現代文明的底線。這些原則並非歐洲強加於英國,而是英國法治傳統的延伸。公約讓每個人都有抗衡公權力的工具,確保國家在法律之下而非之上。撤出這體系,不單削弱個人保障,也削弱整個社會對公平的信念。

北愛爾蘭的存在提醒我們:英國的聯合並非天然,而是靠制度、信任與共識維繫。保守黨與 Reform UK 現時的退約提案,實際上是對這些基石的挑戰。當和平架構被鬆動、經貿協議被撕裂、國際信任被削弱,聯合王國將再無「聯合」可言。那不是主權的重生,而是國家逐步瓦解的開端。

英國可以改革,可以自省,但不能以毀滅制度為代價。退出《歐洲人權公約》或許能博得短暫掌聲,卻會換來長久衰敗。真正的強國,不是孤立的國度,而是能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尋求平衡。今日的選擇,將決定明日的英國是堅實的聯合王國,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島嶼。

退出歐洲人權公約將令英國長久衰敗 Read More »

Scroll to Top